多數人以為,修好了車就等於恢復原價。
但市場可不這麼想。
中古車商與買家不會只看車況,而會看「紀錄」。
只要有事故紀錄,即使修得再好,也會被打上「事故車」的標籤,
成交價立刻下跌——這,就是所謂的「心理折價」。
💡 一、心理折價為何這麼致命?
買家面對事故車的疑慮不只是外觀問題,
更是擔心潛在風險:結構有無變形、安全氣囊是否重設、電子系統是否穩定。
因此市場上事故車的議價空間動輒超過 10% 至 25%。
這表示一台原價 100 萬元的車,事故後即使修復如新,
實際市價可能僅剩 75 萬至 90 萬。
但許多車主卻完全沒意識到,自己失去的正是這筆「心理折價」金額。
⚙️ 二、協會如何將心理折價變成法律依據
台灣動產鑑價發展協會以專利鑑價系統為核心,
將原本模糊的心理折價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。
系統會根據車型、年份、事故部位、修復方式與市場成交紀錄,
運算出「折損率」。
舉例來說:
- 結構件與安全系統更換 → 折損率 8~15%
- 嚴重結構變形 → 折損率可達 25%
報告附上資料來源、修復對照圖與分析說明,
讓心理折價變成法院可採信的「實質損失」。
📂 三、真實案例:「113年度高簡字第944號」
黃先生的新車僅使用三個月即被追撞。
保險公司只願支付修車費 12 萬元,
但協會依折損算法出具報告,
證明市場折價高達 17.8 萬元。
最終法院判決全額支持折損與鑑定費共 193,000 元,
黃先生直呼:「原本以為只是個小擦撞,沒想到能拿回這麼多!」
💬 四、結語
事故不是只看鈑金與油漆的事,
它更是一場「信任的折價」。
協會用專業數據讓心理折價變成實際金額,
幫每位車主把本該屬於你的價值,完整拿回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