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損求償聽起來簡單:車價跌了,就要求賠。但在實務中,許多車主因為誤解或操作錯誤,導致該拿的錢拿不到。今天就來盤點幾個最常見的誤區,看看你有沒有中招。
🔎 誤區一:有修就沒損失
許多車主以為只要修得漂亮,車就恢復原價。實際上,事故紀錄會被保留,市場收購價依舊降低。
🛠 誤區二:小事故不值得鑑價
有些人認為只有重大事故才有折損。事實上,哪怕只是更換兩片車門,市場都可能壓低數萬元價格。
📊 誤區三:保險說不賠就算了
保險公司常用「這不在理賠範圍內」敷衍。但根據《民法》第196條,只要能證明價值下跌,就有權利主張折損。
⚖️ 誤區四:沒有專業報告也能談
僅憑維修單據,往往難以說服保險公司或法院。協會的專利鑑價報告,才是讓金額被採信的關鍵。
📂 案例說明
台中一位車主因小事故折損約 58,000 元。保險公司堅稱「小事故不賠」。但協會出具完整報告後,調解會最終裁定保險公司支付折損與鑑定費。這位車主原本以為金額太小不值得爭,結果證明完全錯了。
📈 如何避免誤區?
- 出事就保存所有資料:維修單、照片、對話紀錄都要留存。
- 主動申請鑑價:別等保險公司提醒。
- 尋求專業協助:協會報告+律師支持,是最穩健的組合。
📣 結語
折損求償不是理所當然,操作不當就可能失敗。避開誤區,走對流程,才能把屬於自己的每一分價值拿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