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車主在發生交通事故後,第一時間只關注維修進度,認為車子修好就能恢復如初。事實上,事故紀錄將永遠留在車輛身上,這會讓中古市場的買家直接壓低價格。這筆落差,就是所謂的「折損」。
🔍 折損是市場規律,不是想像
在中古車買賣中,事故紀錄幾乎等於「價值扣分」。即便修復到與事故前無異,市場仍然不會給予同樣的價格。買家擔心的是結構件受損、潛在瑕疵與未來保養風險,因此寧可少付。這就是折損存在的真相。
⚖️ 法律依據確立權益
《民法》第196條明確指出,若因他人行為導致財產價值減少,受害者有權請求賠償。法院的多起判決,也不斷強化「事故折損屬於可求償範圍」。重點是證據必須充足,能證明事故直接造成價值下跌。
🛠 協會鑑價的流程
協會透過專利鑑價系統,將以下因素納入計算:
- 車型、年份、里程數
- 損傷部位與零件更換比例
- 修復方式是否符合原廠標準
- 當前市場成交行情與比價數據
報告會附上清楚的圖表與依據,讓保險公司與法院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價值下降的幅度。
📂 真實案例分享
在「113年度中簡字第1109號」案件中,協會協助一位商務車車主,透過完整的折損鑑價報告,最終法院判決保險公司須支付 226,000 元折損賠償+鑑定費。這筆金額對於長期營運車輛而言,是最實際的保障。
📣 結語
修復車體只是恢復外觀,真正的價值還需要折損賠償來填補。懂得主張權益,才不會讓隱形損失成為自己的財務漏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