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禍發生後,多數車主會全力關注維修進度與保險理賠,但真正讓你資產縮水的,往往不是鈑金費用,而是「車價折損」。折損並不是憑感覺喊價,而是中古市場的真實規律:事故紀錄就像一張烙印,再精細的修復也無法抹去。
🔍 折損的市場現實
在中古車市場,沒有事故紀錄的車輛可以賣出高價,而曾經發生事故的車輛,即使已修復,價格立刻下滑。這是一種風險折價,因為買方擔心結構受損或潛在問題。
⚖️ 法律給予保障
根據《民法》第196條,凡因他人過失造成財產價值減少者,都有權利請求賠償。法院實務中也多次確認折損屬於「財產減少」,不僅可以主張,還能透過第三方專業鑑定獲得支持。
🛠 專業鑑價如何進行?
協會的專利系統會分析:
- 車輛年分、型號與里程
- 損傷部位與更換零件類別
- 維修方式是否符合原廠規格
- 當前市場行情與買賣數據
這些因素共同影響折損比例,最後由鑑價師撰寫完整報告,內容清楚揭示事故與價值下降的因果關聯。
📂 案例啟示
在「114年度新簡字第302號」案件中,協會出具的鑑價報告獲法院全面採納,車主成功追回 271,000 元折損賠償+鑑定費。這顯示只要有專業數據支持,折損賠償絕不是遙不可及。
📣 結語
車主常以為修車就能解決問題,但折損才是最關鍵的隱形損失。若忽視這一塊,往往才是真正的財務打擊。透過專業鑑價與法律依據,才能讓事故不再成為長期的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