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全車原鈑件、非事故車」——這句話你一定聽過。
它幾乎成了中古車市場的金牌行銷詞。
但你知道嗎?
所謂「非事故車」,在不同車商口中,定義天差地遠。
有時,它只是不包含嚴重結構損傷;
有時,甚至只是「沒報警紀錄」——
也就是說,你買的「非事故車」,其實早就撞過。
🚘 一、誰決定「事故車」定義?
目前台灣並無明確法規界定「事故車」的標準,
業界多依自律或聯盟條約規範。
常見的判定依據包括:
- 結構件是否修復或更換
- 車身骨架、主樑是否焊接
- 電子安全系統是否重新設定
然而問題在於,這些資訊往往掌握在車商手中,
消費者難以查證,結果「非事故車」變成模糊的保證。
⚙️ 二、協會如何協助消費者查驗
台灣動產鑑價發展協會建立「事故車查驗與鑑價資料庫」,
整合汽修廠維修紀錄、車籍歷程、保險理賠與市場行情。
消費者只需提供車牌與基本資料,
即可查詢該車是否曾有重大事故紀錄,
並可選擇進一步申請折損鑑價服務。
🧠 三、為何要鑑價而不只是查紀錄?
因為「有撞過」不代表「沒價值」。
協會鑑價系統會根據實際受損部位與修復品質,
評估事故對市場價值的實際影響。
例如:
- 輕微外觀修補 → 折損率 2~3%
- 局部結構件修復 → 折損率 7~10%
- 主樑、底盤重整 → 折損率 15~25%
讓你清楚知道這台車的「真正價值」。
📂 四、真實案例:「113年度台簡字第933號」
買家林小姐購買一輛「非事故車」的進口轎車,
但後續保養時發現底盤焊接痕跡與更換過的橫樑。
她向協會申請鑑價服務,報告證實該車曾發生嚴重追撞事故。
協會報告成為法院主要證據,
法院最終判決賣方退還車價差額 210,000 元,
並賠償鑑定費與訴訟費。
💬 五、結語
在資訊不透明的市場裡,專業是唯一的保障。
別再被「非事故車」三個字迷惑,
真正能保護你的是科學、制度與證據。
協會讓每一台車都能被公平對待,
讓「查驗」不再是風險,而是一種權利。
